品 / 匠 / 裝 / 飾 全 / 程 / 無 / 憂
匠施人品 行匠心 成品匠
菊花黃,黃種強;菊花香,黃種康;
九月九,飲菊酒,人共菊花醉重陽。
九月九日,二九相重,為重陽,與除夕、清明節、中元節統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日。
九月九為什么稱為重陽,是因為《易經》中把“六”定為陰數,把“九”定為陽數,九月九日,日月并陽,兩九相重,顧曰重陽。在古代人們視“陽”為吉利的象征,重陽更是一個吉利且值得慶祝的日子,古人們通常會在這一天與家人親友相約出游賞景、登高望遠、遍插茱萸、飲菊花酒等。
在1989年,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“老人節”、“敬老節”;2012年農歷九月九成為法定的老年節,故而將重陽與敬老聯系在一起,現代人們會在此日進行祭祖與推行敬老、尊老、愛老、助老等活動。
九月九日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日,你知道在這一天有什么民俗習慣嗎?
01
登高
九月九日正值秋季,楓葉漸紅,金蝶飄飄,景色宜人,秋高氣爽適宜登高望遠,活絡筋骨,所以重陽登高是最適合不過了。
關于重陽節登高還有一種說法是由于古人對山岳的一種崇拜,有一說是古人認為大山之中生長著各種植物、棲息著飛禽走獸以及為溪水的源頭,有這些才能使得人類繁衍;又有一說是古人認為山上住著能呼風喚雨的神龍,因此古人對山岳既敬畏又充滿崇拜,故而最早在春秋時代有了“登山祈福”的習俗。
到后來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清,登山沒有了那么多的含義,只是登山賞景,登高“辭青”,對于登高所到之處也沒有統一的規定,一般是登高山、登高塔。
02
吃重陽糕
吃重陽糕與登高有一樣的含義,“糕”取“高”的諧音,成為重陽節的重要食品。最早是因為重陽節剛好是糧食成熟收獲的時候,為了慶祝糧食的豐收和品嘗新糧而制作糕點,而后出現了登高吃糕的習俗,吃重陽糕之風在北方尤為流行。
重陽糕又稱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制作起來較為隨意,沒有特定的制作之法。在古代有“糙花糕”、“細花糕”和“金錢花糕”之分,粘上香菜葉,中間夾上青果、小棗、核桃仁之類的糙干果的糕點稱為糙花糕;有兩層、三層不等,每層中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,如蘋果脯、桃浦烏棗的糕點稱為細花糕;金錢花糕與細花糕相同,只因其如金錢一般大小而稱為金錢花糕,多是上層貴族才能吃到的食品。
在古代較為講究的的重陽糕要有九成,做成寶塔樣,上面做兩只小羊,以“羊”取“陽”之意,意為重陽。還有在上面插上小紙旗,點上蠟燭,稱為“點燈”。以“點燈”、“吃糕”代替“登高”,帶有祈福之意。
03
賞菊并飲菊花酒
重陽時節恰逢菊花盛開,農歷九月又有菊月的俗稱,三國魏晉以來,重陽節聚會飲酒、賞菊賦詩已經稱為一種時尚,在漢族的古老習俗中,菊花象征著長壽,重陽節期間舉辦菊花大會,吸引全城的人們前往賞菊。
在古代重陽節必飲菊花酒,宋人用菊花,認為菊花可延壽、祛災祈福。菊花酒有清熱解毒、明目祛寒、平肝舒肺等藥用價值,對人體有益故被古人認為是可以延年益壽的長命酒,因此重陽節飲用菊花酒的習俗一直保留至今。
04
插茱萸和簪菊花
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
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
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,在秋后成熟,果實嫩時呈黃色,成熟后變成紫紅色,《本草綱目》說茱萸氣味辛辣芳香,可治寒祛毒。
在重陽節這天古人有在身上佩戴茱萸的習慣,認為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災辟邪。除了佩戴茱萸,人們還會在頭上簪菊花,這種習俗在唐朝時最為盛行,到清代時北京地區的重陽節習俗是將菊花的枝葉貼在門窗上,意為“解除兇穢,以招吉祥”。
05
放紙鷂
放紙鷂的習俗來自惠州,后來成為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,紙鷂便是現在的風箏,重陽節放風箏有“放晦氣”之說,風箏飛得越高晦氣也會隨之遠去,有些地方放風箏的時候還要將線燒斷,讓風箏飛走,意為讓晦氣飛走。《鶴山縣志》記載:“與秋初放紙鷂,是日(九月九日)以火燒其線,人氣隨風而去,謂之‘流鷂’,以除疾病云。”
今年的重陽節恰好在周末,不妨趁天氣正好,帶上家中長輩一起登高望遠、賞菊,亦或在家為長輩準備美味可口重陽糕、菊花酒,讓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碰撞為長輩臉上歡樂的笑容吧。
重陽至,小匠在這里祝所有老人健康快樂,福壽綿長。